|   | 
      | 
     | 
    
      
      
      
        
        
           | 
         
        
          
            
              
              
                
                  
                    
                    
                      
                        
                          
                          
                            |                                | 
                             
                          
                             
                              
                              
                                
                                  以物观物  | 
                                 
                                
                                  发布日期:2009-5-2 点击次数:3934   | 
                                 
                                
                                   
                                      绘画的自身因素经过视觉成像后人为加工的程度深浅是决定作品境界高低的重要途径与步骤,即以主观与物观之间的平衡关系。老子曾提出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以天下观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对宇宙的观照是以物观物为上境,其实并非简单的直接从客观出发去摄取意象。宋代哲学家邵雍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以物观物”的命题,它认为实现天地万物内在情理的深层把握和整体统摄,这才是观照的最高境界。这里值得分析的是任何物像的表达都是经过人格化的,老子,邵雍等的说法很多人会肤浅的认为以物观物就是尽可能的摄取“物”的表面阴阳、大小、体积、色彩、轻重,其实真正的观物是把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把主观当成客观再进行观照,这样的境界才是最高境界,其真义为看一座山并非在欣赏一座山的奇正、高低、起落,也并非体味由山之体巍峨,山之色泽给我带来的愉悦与清爽,而是我就是那座山,山就是我,我经历风霜日月,我屹立乾坤大地,松声流泉从我身流过,鹤猿藤萝攀我臂,即我化为山而体味自身的任何因素。宋代郭熙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董卣提出“以牛观牛”,罗大经提出“不知我之为草虫,草虫之为我”,等美学命题即为贴近“以物观物”。 这比《菜根谭》的:“以我传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则更高一层境界。 
                                   | 
                                 
                              
                             
                                
                                                               | 
                             
                            |  
                    
                      |   | 
                     
                    
                       |    | 
          | 
                 |   
       |